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平台抓手,对于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梳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缘起、概念,介绍境外基于自然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平台抓手,对于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缘起、概念,介绍境外基于自然的乡村振兴解决方案,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提出了建议。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概念与缘起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前提,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治区域可以是乡镇全部或部分村庄),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基层实践源于浙江省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开展300个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村镇建设,基本形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制度体系;到2022年,示范村镇建设扩大到1000个,形成推广到全国的制度体系。
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下发《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2020年全国不少于300个、各省原则上不超过20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2020年6月,自然资源部下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要点》,进一步明确了试点的任务、目标及与村庄规划的关系。
从整治活动实践现状看,基层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热情很高,现实准备却不足,重工程轻设计、重拆迁轻保护、重类型划分轻功能提升等问题较为突出。笔者认为,借鉴境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设计一套依据自然规律而为的制度安排,变挑战为契机,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途径。
境外基于自然的乡村振兴解决方案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欧盟委员会将其定义为:一种受到自然启发、支撑并利用自然的解决方案,以有效和适应性的手段应对社会挑战,提高社会的韧性,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一个涵盖性术语,集成了众多方案和工具,并不断更新。其中,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以借鉴的理念和工具有:关注整体规划设计的永续农业,关注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气候智慧型农业,能够从空气中抓取碳的碳农作,能治愈现代农业病的再生农业及关注空心村问题的村庄更新等。
永续农业。永续农业是以自然为师,将从自然和传统的土地文化中学习到的知识与经验应用到生存环境中,以保障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永续农业的伦理原则是:“照顾地球、照顾人类、分享盈余”。
永续农业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之后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墨立森与洪葛尔在1978年出版的《永续农业1卷》中,正式提出了永续农业的概念。
永续农业有12项设计原则:(1)观察及互动(向自然学习);(2)收集与储存在地的能源(自然能源:阳光、风、生物能源、水);(3)系统中每个元素都能产生多种功能;(4)进行自我调剂并接受反哺(适应性、向错误学习);(5)使用和珍惜可再生资源和服务(拥抱自然丰富性、植物的再生能力);(6)零排放(节能和废物再利用);(7)从设计模式到规划细节(从大到小);(8)综合而非隔离(地块内关系及相互联系);(9)使用小的和慢的解决方案(小的干扰);(10)利用与珍惜生物多样性;(11)使用边界生态和重视边际土地;(12)以创意借力使力并响应变化(变不利为机会)。
气候智慧型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是运用气候适应性技术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三重挑战的综合方法。它是对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等多种发展模式的融合、创新与超越,是一种更为综合、更高标准、更具智慧的全新农业发展模式。201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海牙正式提出了气候智慧型农业。比较典型的是德国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特点是能在电脑上实时显示多种农业生产信息,如某块土地上种植的作物种类、作物接受光照强度、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布情况等,使农民可通过现代化手段优化生产,实现增产增收。
碳农作。碳农作是农业气候解决方案,目的是将空气中过剩的引起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储存到土壤中。到2015年12月巴黎气候谈判时,世界上已有25个国家承诺实施碳农作。截至2016年,全球各类碳农作面积已达数亿公顷。碳农作另外的收益是碳信用市场。如,2011年澳大利亚实施的碳限额与交易项目;2014年世界银行建立基金购买肯尼亚农民的碳信用;2016年雪佛兰与美国农业部共同从在6.6万亩土地实行免耕的大牧场主手中购买了40000碳信用分。
再生农业。再生农业是指利用自然界的自我治疗和恢复力,通过充分利用植物光合作用来恢复碳循环,重建土壤健康,增加植物抗性,实现农业自然资源的不断再利用。再生农业是在保障人类农业生产的同时,建立一个自我滋养的生态 系统。再生农业实践遵循4个原则:一是逐步改善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土壤、水和生物多样性);二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在做整体的决定时,充分体现每个农场的特点;三是确保和发展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正和互惠关系;四是个人、农场和社区不断成长和进化,以发挥其内在潜力。目前,美国有70项再生农业投资,价值475亿美元,未来30年投资将达到7000亿美元。
村庄更新。1954年,德国在《土地整理法》中正式提出村庄更新的概念,将乡村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作为村庄更新的重要任务。2014年,德国实行乡村的“再振兴”计划,分为四大板块:面向未来的创新战略样本、乡村提升项目、“活力村庄”和“我们的村庄有未来”。其目标是让农村成为有吸引力、生活宜居、活力充沛的地区。
借鉴与思考
当前,我国农业系统中存在诸多综合性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在深刻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借鉴境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乡村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村庄规划是核心。我国的村庄规划与境外“永续农业规划设计”深度相似。因此,应向大自然学习,运用永续农业设计的12项原则,将“照顾人类、照顾地球、分享盈余”的理念体现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体设计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思想,借助自然的解决方案,落实到规划编制中,注重农业系统的物质转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利用永续设计开发的工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久久为功。欧美多年再生农业实践证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最快也要3年以后才有明显优势,监测周期一般为5年。再生农业或保护性农业一般前3年可能会减产5%~10%,但是可以节水和提高土壤有机质20%左右,使未来的农业系统呈“多样性稳定”。德国村庄更新的实践经验是,一个村庄的更新需要10年~15年时间,永续农业最佳案例晶水村也用了20年。因此,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要遵循自然规律,要有耐心,久久为功。
探索市场化制度。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相互转换,需要借鉴碳农作的限额与交易制度,将有利于碳捕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农业措施列入“正面清单”,建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零损失制度。同时,建立生态银行与“生态信用分”交易制度,与金融机构合作,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可交易的生态币,激发市场活力,为市场的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