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工程建造软件26
智多星软件销售电话

《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正式发布!

发布时间:2022-07-08

        近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规划期内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建设任务,作为指导省内各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

        提出到2030年累计建成272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575万亩,以此稳定保障1220万吨以上粮食产能。

        把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规划期内完成56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1657267217708.png

1657265782344.png

1657265874141.png

1657266185351.png

1657266270788.png

1657266325863.png

1657266378696.png

1657266505381.png

        前 言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高标准农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进入新时代,我国粮食稳产保供既要保数量,还要保多样、保质量、保生态,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迫切需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了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我省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国家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依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文件,衔接国土空间、水利发展等相关规划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以下简称“国土‘三调’成果”),编制《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建设任务,作为指导各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为2021—2030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规划基础

        一、取得成效

        “十二五”以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资金整合,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提升了耕地质量、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产能。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352万亩。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田、土、水、路、林等得到综合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大幅度提升了耕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了土地流转,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十二五”尤其是“十三五”以来,我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实施包括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治项目、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在内的农田建设项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物质基础。2018年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我省快速理顺管理职责,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评价、统一上图入库”,打造广东省农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高标准农田统一上图入库,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高质量推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2018年至2020年我省连续3年获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其中2019年以全国排名第一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是全国受激励五省中唯一非粮食主产省,也是连续3年获全国通报表扬中唯一非粮食主产省。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超过六成,远高于同期全国约40%的占比,居全国领先地位。

        (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巩固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了农田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推动了耕地质量和地力提升,巩固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效降低了粮食生产受灾损失,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持续提升了全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2018年至202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从3227万亩增加到3307万亩,粮食单产从亩均370公斤增加到383公斤,粮食总产从1193万吨提高到1268万吨,农作物受灾面积及其直接经济损失从823.40万亩、258.61亿元分别减少到126.15万亩、54.33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农民生产经营收入明显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合理归并田块、土壤改良、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有效解决土地碎片化、耕地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加快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流转率平均提高15%-20%,耕作机械化水平平均提高15%-20%,部分地区农民直接流转土地亩均增收达到300元,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田块整治、秸秆还田、沟渠配套、节水灌溉、林网建设和集成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等措施,调整优化了农田生态格局,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投入品利用率,减少了农田水土流失,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了土壤酸化、潜育化和盐渍化,保持了耕地土壤健康,提升了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全省农业用水量、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高标准农田建设功不可没。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节水高效、生态友好,亩均节水、节药、节肥率均在10%以上,推动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有效促进了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主要挑战

        (一)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我省土地面积17.97万平方公里,根据国土“三调”成果,其中耕地面积2852.87万亩,人均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20年底,我省已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已经超过六成,剩余未建高标准农田耕地的立地条件、基础设施和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加之我省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以及农田碎片化问题突出,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项目难度非常大。相比上一轮仅有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任务,新一轮全国规划提出了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同步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更加繁重。与此同时,受到前期尤其是“十二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偏低、建设内容受到限制,以及自然灾害破坏、建后管护不到位等因素影响,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不同程度上存在建设内容不完善、工程不配套、设施损毁等问题,农田碎片化、机械作业困难、地力退化等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使用成效,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任务也很艰巨。新一轮全国规划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要确保高质保量完成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必然面临更多困难。

        (二)资金筹措压力较大。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加之受到材料费、人工费等建设成本不断上涨的影响,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需求明显增加。同时,随着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和使用时间的增加,以及管护标准和质量的提高,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资金需求也将明显增加。从既有政策看,中央财政对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的资金支持有限,超过一半以上资金需要依靠地方各级财政和社会多元投入资金的增加,在地方财政增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增加农田建设财政投入压力不小,我省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筹措必然面临更多压力。

        (三)管理管护任务加重。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等多个方面、多个部门,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后,管理内容增加,协调范围更广,随着2011-2020年新增高标准农田已建成以及新一轮改造提升项目的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管护面积和任务明显加重。同时,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未能有效落实管护责任,管护措施和手段薄弱,日常管护不到位。加之,按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的要求,对我省建成高标准农田管护利用要求更高,面临更多考验。

        (四)质量水平有待提升。我省地属丘陵地区,人多地少,土地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碎片化农田整合整治有待加强;土壤酸化问题严重,中低产农田占比超过50%,耕地质量提升任务艰巨。当前,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仍然处于低水平扩大规模阶段,亩均投入偏低,建设质量和标准不高,未能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推广应用不够。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不足、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不够、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明显,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先进技术集成推广应用不够,未能普遍形成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机良艺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对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不突出。

        三、有利条件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强力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均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作出部署。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省级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的责任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所得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有序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大举措,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迎来了新一轮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多年持续不懈努力,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了工作基础。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省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坚持高位推动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构改革以来,省农业农村厅立足农田建设管理事权职责统一的新起点,初步构建了农田建设集中统一高效管理制度体系,广东省农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于2020年3月9日正式启用上线,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农村部门全面承接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图入库工作。2021年6月,省农业农村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水利厅、农垦总局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农田整治提升行动方案(2021—2025年)》(粤农农〔2021〕151号),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撂荒耕地整治和复耕整治、提升耕地地力、确保良田粮用等方面部署了农田整治提升行动,为全省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

        (三)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营造了有利环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必须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及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保护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粤府函〔2021〕130号)中明确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监督”,并且将其纳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和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内容。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这为全省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项目选址、建设管理、建后管护和严格利用等各项工作营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

        (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拓展了发展空间。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有利于聚集现代生产要素,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绿色化,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供应,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工作。《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有力履行国家粮食安全广东责任,分类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稳产保供”,“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重点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区域,集中力量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

        (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领先,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产业继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5G产业、数字经济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我省经济总量大、产业配套齐、消费空间广、市场机制活、开放水平高,转型升级、领先发展的态势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和先行先试政策在我省叠加,有利于我省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引领高标准农田建设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领会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守住耕地红线的极端重要性,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把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创新实施路径,强化激励约束,完善监督管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实现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推动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树立广东样板、展现广东担当,为我省确保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落实地方政府责任,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健全地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强资源和资金整合,提高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

        (二)科学布局、分区施策。衔接农业农村、国土空间、水利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和国土“三调”成果,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短板制约、主攻方向、产能目标和建设重点,推行差异化措施,确保建设成效。

        (三)建改并举、注重质量。在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优先选择建成年份较早稳定种植粮食作物的建设区域,切实解决部分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建设标准低等问题,有效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

        (四)绿色生态、协调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标准农田规划、立项、实施、验收、管护和利用全过程,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壤污染,实现绿色发展。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牵头、多方协作、上下联动”管理体系,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高位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五)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统筹水土资源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将本地区全部耕地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以高标准农田整区域推进、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宜机化改造、土壤改良等示范为引领,整体推进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更高质量。

        (六)监管有力、良性运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强化高标准农田产能目标监测和评价,推动耕地质量与产能水平同步提升。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七)数字赋能、良田粮用。建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农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管护更加科学精准。强化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和种粮激励政策,引导高标准农田集中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

        三、建设目标

        规划期间,通过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集中力量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动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农田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耕地质量显著提升,形成一批“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升我省粮食生产能力、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全省亩均粮食产能达到900公斤。确保到2025年累计建成267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13万亩,以此稳定保障1200万吨以上粮食产能。到2030年累计建成272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575万亩,以此稳定保障1220万吨以上粮食产能。把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规划期内完成56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我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宜机化等建设模式进一步普及,农田建设管理、建后管护、耕地质量和生产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确保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我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image.png

1657268444820.png

        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目标。

        ——田。通过合理归并和平整土地、坡耕地田坎修筑,实现田块规模适度、集中连片、田面平整,耕作层厚度适宜,山地丘陵区梯田化率提高,满足宜机化作业要求。

        ——土。通过培肥改良,实现土壤通透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强、酸碱平衡、有机质和营养元素丰富,着力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和产出能力。

        ——水。通过加强田间灌排设施建设和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等,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抗旱排涝标准,实现旱涝保收。

        ——路。通过田间道路建设、桥涵配套,提高道路通行质量、荷载标准和通达度,合理增加路面宽度,满足农机作业、生产物流要求。

        ——林。通过农田林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等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防御风沙灾害和防止水土流失能力。

        ——电。通过完善农田电网、配套相应的输配电设施,满足农田设施用电需求,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技。通过工程措施与农机农艺技术相结合,推广数字农业、良种良法、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节肥减药等技术,提高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管。通过高标准农田规划、立项、实施、验收、管护和利用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确保建成的工程设施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正常运行、高标准农田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第三章 建设布局和建设任务

        一、建设布局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统筹划定成果、水资源利用规划、国土“三调”及年度变更调查成果等,综合考虑水土光热资源环境条件,突出提升粮食产能,进一步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以国土“三调”及年度变更调查中的现状耕地为基础,以“三区三线”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着力打造我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基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点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粮食类)、种子基地等区域开展建设。要把符合条件的撂荒耕地、新增耕地和国土“三调”中的即可恢复和工程恢复地块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做好与大中型灌区等水利建设项目的衔接,优先将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建成高标准农田。原则上,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后要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原则上选择已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稳定种植粮食作物、区位条件好、改造后增产增收效益明显、土地流转率较高、群众积极性高的建设区域;对于已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水毁等自然损毁较严重的建设区域,可纳入改造提升任务。

        支持在具有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区和现代化水平及土地流转率较高的水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二、建设任务

        根据国家下达我省的建设任务,衔接国土“三调”成果,基于各市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基础因素,兼顾耕地资源、粮食产量、水利发展等其他因素,提出规划期内我省各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及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各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变化等情况,可按照程序对各市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实行动态调整。

1657268673580.png



1657269009121.png

1657268919388.png

1657269105185.png

1657269248225.png

1657269473117.png

1657269393980.png

1657269629009.png

热点新闻
服务热线
售后客服
微信客服
关注我们